“晉太元中,武陵人捕魚為業。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……”陶淵明筆下的《桃花源記》,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詩意與向往。而在湖南常德,竟藏著一處將文字化作現實的世外桃源,這里不僅有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”的田園風光,更有無數承載著文化記憶與生活溫度的鮮活故事,等待著人們去探尋。

從文字穿越進千年桃源夢境
踏入常德桃花源景區,仿佛一頭扎進陶淵明的筆墨之中。“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,沿著狹窄的入口“復行數十步”,眼前瞬間“豁然開朗”。雨聲滴答、蟲鳴鳥叫,宛如絲竹之聲輕輕入耳,空氣中彌漫著草木香,集天地之靈氣,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,大口呼吸這份獨屬于世外桃源的清新。

奇遇桃源NPC,解鎖沉浸式體驗
在這片宛如仙境的土地上,鮮活的角色與動人的故事讓桃源生活變得觸手可及。曾是漢劇團戲劇演員的李志雄化身先秦弓箭手,帥氣拉弓,衣袂翻飛間,盡顯英武之氣。

景區里最具個性的NPC當屬一頭“拿工資的牛”。作為動物 NPC,它與工作人員搭檔展示農田勞作。小家伙自帶“傲嬌屬性”,每逢雨天便罷工甩尾。正是這種可愛的“小脾氣”讓它備受大家喜愛。在田間野趣中牽著牛漫步,讓這里充滿了可愛的驚喜。

景區的“居民們”,是桃花源最溫暖的底色。他們來自周邊村落,在這里種瓜、制茶、捕魚,與游客互動,過著“散步喝茶”的閑適日子。熱情好客的他們,會隨手摘下新鮮枇杷與游客分享,圍坐在一起制作擂茶、嘮家常。“云舍村村長”湯春保經常說,“人生得用減法,不要啥都想要。”這些平凡人的日常,讓桃花源的煙火氣與人情味,浸潤著每一位到訪者的心靈。

詩酒茶韻,共品浪漫古風
在桃花源,怎能不體驗一番古人的詩酒浪漫呢?在這里,您也許會偶遇“陶淵明夫婦”。他們面前的桌上擺著六種特色酒品,但想要品酒先得過“對詩”這一關。在這里,一句句經典詩句會讓人怡情怡景地脫口而出,仿佛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用桃花和糯米發酵萃取的桃花米酒,可以讓人感受到清甜的花香在口中散開;再嘗嘗添加了甘草、當歸等中藥材的米酒,一同感受中草藥與酒融合的獨特韻味。

文化瑰寶,傳承匠心精神
拜訪朗州司馬劉禹錫的 “陋室”,可以拆字解謎螺旋狀回文詩,深度感受古人文字智慧和漢字結構之趣。“劉禹錫”執筆凝思,筆下流淌出“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”的千古名句。在竹枝詞的書寫筆觸中,遙想當年詩文的靈動綻放,讓文脈在“陋室”的一方可觸可感。

步入桃源宮藝術博物館,世界上最大的巖柳根雕透過時光震撼人心——70位工匠耗時近三年,根據天然樹洞的褶皺與根系走向,保留著樹木生長的天然紋理,將“村中長者對弈、村民駐足圍觀”等場景嵌入斑駁樹紋。在這里,老者捻須的指節、孩童扒著石桌的腳尖、樵夫擔柴的肩線,皆在刀鑿下與巖柳的天然肌理渾然天成。這些凝聚著匠心的作品,以“三分雕刻,七分天成”的技藝理念,寄托著人們對桃源生活的向往,讓文化在木與刀的碰撞中得以傳承。

尋夢桃花源,找尋心靈歸處
精彩的《桃花源記》實景演出開始了,它還原了“武陵人捕魚為業”的故事,展現出人們向往的“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”的理想家園。讓人們在自然與文化的浸潤中,找到內心的寧靜。

從千年之前的古韻文峰,到如今可觸摸、可體驗的現實場景,我們在《桃花源記》的字句間溯洄而上,共同尋找心中寧靜的歸舟和凈土,一同觸摸文脈的溫度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武陵漁人誤入的阡陌桑竹,更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精神圖騰。

鎖定CCTV4《走遍中國》
7月2日 22:00檔
《心向桃花源》
一起走進 “世外桃源”
感受常德桃花源的文化生命力
來源:CCTV4《走遍中國》